揭秘甲午海战清军装备 炮内装沙子并非腐败

  经典电影《甲午风云》于1962年制作。影片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拔下弹头,沙子从炮弹中倒出。看到这个情节,每个中国孩子都会非常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就在这里。

  然而,为什么战争即将来临,北洋海军的炮弹里装满了沙子?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里装满了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爆炸;但是实心弹的弹头里很少装药或者不装药,更多的时候是填土和沙子来配重。当然,实心弹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以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造成进水。

网络配图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其实就是这种实心弹。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现代军工已经开始,最大的规模是江南机械制造局和天津机械局,但两家工厂主要生产小口径营业炮、步枪及相关弹药,对于中大口径炮弹,只能制造相对较低的技术难度,开花弹依赖进口。

  据北洋海军总教练、德国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道,战前只补充了北洋旗舰定远舰 国内普通开花弹55颗,平均一门炮最多分十几枚。在海战中,这种炮弹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被抛光了。剩下的三个多小时,定远舰的305毫米大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网络配图

  在影片中,邓世昌试图击沉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还剩下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然非常充足。此外,日本海军使用的所有炮弹都是开花弹。

  无论是外购还是自制,北洋海军极其稀缺的开花弹都填满了黑火药。木炭和硫磺是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种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其工作原理与春节期间燃放的爆竹相似。用这种黑火药作为炸药,只能通过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和爆炸炮弹碎片来杀死和摧毁敌舰,其威力极其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在甲午海战前的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

  1891年,工程师下濑雅允成功制备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并将其命名为“下濑火药”。日本海军于1893年1月28日正式开始换装下濑火药炮弹。填充下濑火药的这种炮弹非常强大。它的灵敏度很高,即使是小绳子也会引起爆炸;爆炸后,除了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着中心温度高达数千度的火灾,足以点燃钢铁;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火一样流动,甚至在水中燃烧一段时间。

网络配图

  1894年9月17日下午,满载新炮弹的12艘日本舰艇和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相遇。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难以修复。虽然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并不低,但它们不能直接对日本军舰造成巨大损害。唯一明显的结果是镇远炮击了日本旗舰松岛舰的弹药房,造成了连续爆炸,形成了火灾,造成了军舰的严重损坏。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