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若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那就是太平军扫北(这是太平军自己对北伐的专称,只要目标是北京的北伐,都叫扫北)为什么会失败?是将军无能还是战略错误?

  定都南京攻占镇江、扬州后,太平军约50支军队(中一至左十支军队,不算水军),号称百万,但能战的人应该只有10万多支。派出的扫北军兵力达到9支军队,名字都在5支之前(武昌之前编的老部队),总兵力达到2万,这只是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的前中军。原来有朱锡坤、黄一云、林绍璋率领的后队(林、李从扬州出发,滁州南回合从浦口出发,后队从天京渡江北出发)因迷路误走六合,被六合县令温绍原偷袭。只有朱锡坤带着少数人在滁州或临淮关附近赶上前队。黄一云因大营火药库被焚烧死亡,林绍璋返回天京。

  杨秀清在给林凤祥的神秘书中提到,后队被称为“左军和右军错路官兵”,这表明后队至少有两支军队(左军和右军),只有少数人加入了扫北部(朱锡坤打黑旗的“先锋营”,似乎只有数百人)。也就是说,扫北军已经集中了太平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是精英中的精英。指挥官是三个总理和一个检点(当时太平天国只有六个总理,总理以上是东西南北翼王)。这样的战斗几乎是太平军在定都天京能拿出的力量极限。

  然而,这种力量不足以推翻清朝:从广西到天京,虽然太平军一路走来,但除了大东一战歼灭清军四名总兵一名参军外,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消费战和战败战。清军有生力量的损失是有限的。被动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把握太平军的行动方向,一步步落后。即便如此,太平军于1853年3月8日抵达南京城外,19日破城,从广西追来的向荣部清军31日抵达南京城外孝陵卫下寨。只晚了23天,比洪秀全进城晚了两天。清军最担心的是太平军北上直接去北京。当太平军冲过三岔河,突破滁州,渡过淮河时,其行军方向毫无悬念。清廷可以动员大部分尚未受伤的中国军队和财政资源来对付这样一支孤军。

  在实战中,扫北军的胜利基本上是在清军面对面没有集结的情况下,或者他们突然转向清方围堵体系没有调整的情况下,比如在江北大营、安徽袁家三、周天爵部反应不如破滁州、过淮河的情况下,在清军集结怀庆城下突然向西突破回德府,在临明关突破措手不及的山西军,突破坚城平阳,趁清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山西-北京一线,突然掉头向东,攻破了只有几百个驻防八旗和少数回归勇气的沧州。一旦清军部署完毕,几乎无能为力。比如河南归德大胜后,就打不破汴梁。怀庆面对以河内团练为主力的守军,长期无法进攻,敌方援兵到达后更加被动。山西胜保等部门聚集后,不得不掉头向东。杨柳青遇到了以谢子澄为首的三场连败,准备充分的团练和勇敢,最终让和尚格林沁从容聚集足以正面击破太平军的人马,等等。从战斗战术的角度来看,林凤祥和李开芳在杨柳青遇挫后拒绝立即南撤,没有大错误。

  如果教练换成石达开,在定都天京的情况下兵力不会明显增加(题外话,定都天京是当时太平天国最安全的战略选择,没错。错误在于既定都天京又派兵扫北)。由于扫北失败主要是战略失败,石达开无权改变太平军的扫北战略,作为战役指挥官,他可能比林凤祥和李开芳做得更好。从他后来独自“远征”的轨迹来看,他很难在没有后方和增援的情况下打开局面。此外,他的远征方向是远离清廷关键的西南地区,但扫北不得不直接捣毁清廷首都,移动空间更小。

  当然,石大凯用兵灵活,头脑敏锐。如果他是教练,杨柳青受挫后会立即知难而退。这样,他就可以把扫北军的一部分甚至一部分带回太平天国,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但他无法改变力量对比,完成扫北的最终任务——消灭清朝。即使石达开侥幸突破北京城,也无法推翻清朝,更不用说在北京长期立足了。然而,清廷在几年前就被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吓坏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