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都已经向曹魏称臣了 孙权为何不让儿子接受曹丕封官

  孙权自己向曹魏称臣,却不让儿子接受曹丕封官。有什么秘密吗?感兴趣的朋友们,有趣的历史编辑会带来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

  所谓三国,既是魏国、吴国、蜀国,也是吴国最早发家致富的国家。孙氏家族一直占领江东,不断发展壮大,是当时不可低估的力量。当吴国已经拥有30万军队时,刘备和曹操仍在为自己而战,尚未建立自己的力量。吴国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基础,是因为孙国的祖孙三代,其中孙权时期是最繁荣的。

  孙权被称为少年英雄。他十几岁就在战场上战斗。他很小的时候就能稳定东吴的内乱,这足以看出他的神武天赋。孙权虽然有君王天赋,但最终还是配不上曹魏。他不得不向魏国称臣,接受曹丕的封王。但他拒绝了曹丕给儿子封官。为什么?

  首先,孙权之所以向魏国称臣,是一种暂时的投靠,后期会翻身,所以他不想涉及儿孙,而是在罪人面前。毕竟,为了抢夺荆州,导致刘孙联盟崩溃,刘备失去了妻子,折断了士兵,自然拒绝放弃。刘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曹操在这个时候加了一把火,东吴就会被摧毁,所以孙权只能先赢得魏国,以免同时受到魏国和蜀国的攻击。吴国的实力与蜀国相当。双方仍有机会赢得战争,但不足以应对蜀国和魏国。事实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明智的。在孙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刘备被打败了,吴国的危险也得到了解决。

  其次,孙权之所以接受曹丕的封王,是无奈的,心里极度不甘心,但他不能表现得太明显,所以他只能接受封王。与此同时,他不希望这样的屈辱落在儿子身上,这将对他们未来登基称帝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他可以被冤枉,但孩子不能。

  他知道,一旦他的儿子接受了封侯,这意味着他将留在魏国,成为一个质子。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质子不会得到很好的待遇,所以孙权不得不拒绝,不要让他的儿子受到羞辱。如果他将来成长为苏州,有能力抵抗魏国,更不用说希望他的儿子成为敌人威胁自己的棋子了,无论是选择儿子还是国家,结果都不会好。

  孙权可以说是有远见的。即使在被动的一方,他也考虑了东吴未来的发展计划和儿孙未来的继承。当时最正确的决定显然是让东吴得到魏国的庇护,打败蜀国。但他宁愿冤枉自己也不愿冤枉他的子孙后代,也不愿永远承受魏国的枷锁,而是光明正大地迎接更好的东吴。

  曹丕死后,孙权自称皇帝,使东吴再次强大,但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美好的国家。因为他的后代没有像他这样的国王天赋,他无法抗拒西晋军队,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投降。孙权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基础会如此失败。多年的忍耐似乎是徒劳的,这让世界为他感到遗憾。

« 上一篇
下一篇 »